清代四川凉山彝族武士服

铠甲长49厘米,宽55厘米,高46厘米;盾牌直径49.5厘米
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征集。
彝族传统武士服。制作于清代,使用至20世纪50-60年代。由皮铠甲、盾牌、佩剑、弓、箭、箭箙、护肘组成。皮铠甲用牛皮制作,分为甲身、甲裙两部分。甲身分为腹甲、胸甲、肋片和背甲,用于保护前胸、后背及腰腹部。甲裙有六层,由180-250块左右的甲片连缀而成,用于保护大腿。铠甲右边可以自由开合,以皮绳穿系,穿戴时可根据体型胖瘦进行调整。甲身表面黑漆底上用红色、黄色勾勒彩绘乳钉纹、四瓣花纹、鱼骨纹等纹饰,甲裙的甲片只髹红漆。
盾牌是防御兵器,主要用于抵御敌方进攻。正面中部圆形凸起,背面系绳便于手持。一般左手持盾牌防御,右手持刀、剑等进攻。盾牌表面髹黑漆,然后用红、黄色绘制虎头纹,虎头怒目圆睁,张口露齿,形象威猛。虎崇拜是彝族图腾崇拜之一,明代陈继儒《虎荟》记载:“罗罗——云南蛮人,呼虎为罗罗,老则化为虎”。彝族崇虎、敬虎,以虎为祖先,自称罗罗(即“虎族”)。将虎纹绘制在盾牌上具有虎祖护佑、威猛善战、趋吉避凶、吉祥平安等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