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云南西盟型铜鼓

面径64.5厘米,胸径57厘米,腰径50厘米,足径51厘米,高47.5厘米
2019年征集于云南省文物总店。
铜器,鼓形瘦高,上大下小;面径大于胸径,胸径大于腰、足径;胸壁直,胸、腰、足无明显分界标志,腰、足连成直筒形;附叉根耳两对;鼓面有3累蛙4组共12只蛙;饰翎眼纹、栉纹、团花纹、羽纹、鸟鱼纹、雷纹等纹饰。铜鼓是一种青铜礼乐器,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,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。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,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,广泛用于陈列、集众、盟会、战阵、祭祀、娱乐、丧葬等场合。西盟型铜鼓以云南省西盟县流传的铜鼓为标准器。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盟、孟连、耿马、沧源、澜沧等县。境外在缅甸较多,又称“克伦”鼓。流行时代为唐至近现代。累蛙是该件西盟型铜鼓标志性特征之一。